好久没在微博上看到《歌手》有这么多热搜了,而这次的焦点无疑是林志炫的淘汰。节目才播到第二期,何炅在报幕时哽咽地说:“我们把掌声送给了不起的志炫哥。”林志炫,这位音乐圈的“三朝元老”,怎么会在两期内就被送走了呢?
林志炫在第一期的表现确实让人惊讶。他选择用京剧唱腔改编《悟空》,虽然苦练了几个月,却给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惊吓。有观众直言,“感觉像老V8油门踩穿地板”,甚至有人说“悟空被压在技术的大山下”。更有乐评人表示,他的表演像是“技术堆砌的满汉全席”,却让观众只想吃碗阳春面。林志炫的改编并没有打动人心,反而引发了众多质疑,甚至连他的妆造都被嘲讽成了金刚鹦鹉的表情包。
第二期中,林志炫选择了《秋意浓》,然而得到的评价却依然不佳,观众感到“唱不动了”。综观两轮比赛,他的分数垫底,最终被淘汰。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评价他技术完成度高,但情感传达却低于预期。这不禁引发了人们的思考:林志炫的演唱,难道真的有感情,却无法感染观众?
感染力的问题在于,演唱不仅仅是技术或情感的表达,更需要歌手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振。音乐的感染力往往来源于声音的细腻处理和情感的传递。研究表明,人类对特定音频有生物学上的敏感度,尤其是在某个频率范围内,能够激发听众的情感反应。
惠特尼·休斯顿的《I Will Always Love You》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,尽管听不懂歌词,却能通过旋律引发共情。这种共情不仅仅依赖于歌手的情感投入,还需要考虑观众的接收情况。很多歌手在演唱时过于追求技术,反而让整首歌的情感变得支离破碎。
林志炫的情况同样如此。他在舞台上尽管投入了情感,但演唱的复杂性和微观波动掩盖了整体叙事的线条,导致观众无法真正感受到他的情感。此外,选曲的选择也对他的表现产生了影响。《秋意浓》虽然展现了他的特点,但由于在《歌手》舞台上出现过多次,观众对这首歌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。
而今年《歌手》选曲的争议也让人关注,阿云嘎的原创作品《余温》虽然有情感,但因音乐剧的特性,让不少观众感到陌生和隔阂。选曲不仅要考虑音乐性,更要兼顾故事性和热度,这就导致了歌手有时不得不妥协,选择那些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。
综上所述,林志炫在《歌手》的淘汰让人感到遗憾。尽管他在音乐上的坚持和艺术表达值得尊重,但在这个追求共鸣的舞台上,如何把自己的情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,才是每位歌手都必须面对的挑战。无论是技术、情感,还是选曲,最终都关乎到观众的体验和感受。在这个连呼吸都自带KPI的时代,能否在舞台上与观众建立起共情,才是决定成功的关键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