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言拾趣

文化博大精深,这里有你精彩。

“东西”二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“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”。但“买东西”一词则通常是对具体物体的总称。南通有“南通州北通州,南北通州通南北;东当铺西当铺,东西当铺当东西”之说。

在我国古代,最早人们买什么就称买什么,并没有“买东西”这个词,南通也没有“当东西”之说。据说,“买东西”的叫法源自宋代理学家朱熹,他觉得买什么说起来既感到别扭又不方便,用现在的话说,有时无意中还侵犯了人家的隐私权。

有一次,朱熹去拜访好友盛温如,适逢好友手挎篮子上街。朱熹问:“此刻你欲何往?”盛温如答:“上街买东西。”“买东西?”朱熹很奇怪,又问:“那么南北也可以买吗?”盛温如曰:“不可,我这篮子只装得金类木类,水类火类是装不得的。”

朱熹听罢连连点头。他想,古代的木金水火土“五行”与东西南北中“五方”是一一对应的,东方属木、西方是金,属金属木的物质用篮子能够装下;南方属火,北方属水,水火之类篮子当然无法去装。因此,他提出将买什么统称为“买东西”。不过,这种说法开始不仅不为人们接受,而且还觉得有些可笑,但由于这个代称确实方便,便渐渐沿用成习。

“买东西”在南通北三县(如皋、如东、海安)又叫“买杲昃”。这是怎么回事?

“杲”在新华词典里的解释是“明亮”。何为“明亮”,天明,太阳升起来了,即为“明亮”。故“杲”在方位上又代表“东”

“昃”在新华词典里的解释是“日仄,指太阳偏西”。即“昃”在方位上又代表“西”。

“杲昃”即代表“东西”。由此,“买东西”又叫“买杲昃”就理所当然了。

作者:程太和

驻足此处,给你最美的精彩文化。